当前位置: 首页 > 不确定下的宏观金融形势谨慎预判

不确定下的宏观金融形势谨慎预判

作者 费兆奇 时间 2023-04-06

摘要

  • 当前可能扰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四个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全球高通胀、高债务与利率水平抬升;二是国内经济低位运行;三是近期资金脱实向虚有所显现;四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加速和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之间的矛盾凸显。
  • 平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一种基于普惠理念和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新型融资模式,其关键在于平台取代核心企业成为资源整合枢纽,以交易为基础,覆盖交易、采购、仓储、配送、售后等环节,重点解决的是平台上中小微企业或企业主的流动性资金难题,同时也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模式转换或流程重构等提供多元金融支持。
  • 2023年,货币金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市场内生动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拉动经济回归至潜在增长率水平,进而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这需要实施以财政为主、货币为辅的扩张性政策组合;多措并举化解金融脱实向虚风险;稳定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和资金供给模式

正文

全球债务水平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全球利率水平持续上升的背景下,部分新兴经济体新增GDP甚至无法覆盖债务的利息支出,债务违约风险持续增加,从而引发全球性债务危机。

2022年以来,我国高效统筹防控疫情、化解外部冲击和拉动经济增长,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但是,在国内疫情反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动荡和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等内外部因素的冲击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宏观金融运行的波动幅度呈现扩大态势。进入2023年,在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主要经济体加息步伐放缓等多重因素的支撑下,国内宏观金融形势的波幅有望降低且逐步转向宽松,但部分可能持续扰动国内金融形势的因素,值得持续关注。

一、宏观金融形势相对宽松

疫情以来,我国宏观金融运行的波动幅度显著放大,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20年在疫情和国际金融风险的双重冲击下,宏观金融运行出现了放大数倍的波动;二是得益于对疫情的有效控制、逆周期调控政策的有效对冲和跨周期调节的有序衔接,宏观金融运行的波动特征在2021年呈现逐步收敛的态势;三是在多重复杂因素的冲击性下,宏观金融运行在2022年的波动幅度再次放大。

从资产端来看,2022年以来扰动宏观金融形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政策显效仍需时间,复苏情况不及预期。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下行为宏观金融形势带来了显著的紧缩效应。二是受乌克兰危机爆发及欧美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导致国内股票市场在202234月份急速、大幅下跌。股票市场在短期出现的持续、大幅下跌对实体融资、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带来巨大冲击,从而加剧了宏观金融形势的震荡。三是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人民币汇率波动。人民币有效汇率在2022年经历了两段趋势性下行:作为逆向指标,人民币受疫情影响在4月的趋势性贬值,减缓了宏观金融形势快速收紧的态势;在主要经济体被迫加息的情形下,人民币在下半年呈现长达数月的趋势性贬值,助推宏观金融形势从极度紧缩状态逐步回暖。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