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拉动消费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拉动消费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作者 费兆奇 时间 2023-12-04

摘要

  • 消费不振并非新冠疫情之后的新问题,而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顽疾”。2008年以来,我国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处于持续下行的趋势;2023年上半年有所反弹,但主因是受到2022年“低基数”效应影响,如果按两年均值计算,消费增速依然处于下行通道。
  • 消费可持续增长既是短期国内“稳增长”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目标。从横向比较看,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与支出法计算的GDP之比)按2008年至2022年的均值计算,仅有37%;大幅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必须将需求端刺激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才能实现消费的短期企稳和中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并最终达成居民消费率的稳步提升。

正文

一、消费增速长期下滑的因素分析

第一,收入分配问题是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性因素。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而收入分配不合理是导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

首先,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虽然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自2010年以来有所回升,但2020年仅为62.2%,仍然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如美国同期水平为83.5%)。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多数时期低于经济增速,这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其次,相对于较高的资本利得,居民劳动收入偏低。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实际国民收入可以被视为劳动收入和资本利息收入(资本收入比与真实利率之积)之和,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投资效率的下降,我国资本收入比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与之对应的本应是资本回报率或实际利率跟随下行。但我国的实际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CPI之差)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在疫情以来由于受通胀水平下行的影响,出现了被动抬升的特征。由此,利息收入份额随之上升,劳动收入份额呈现被动下降的趋势。

再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