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仍需对货币政策范式转换持谨慎态度

仍需对货币政策范式转换持谨慎态度

作者 张明 时间 2021-04-29

摘要

  •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持续且不断深化的“三低两高”现象,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与高收入分配失衡。从更深层次来看,该现象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与相互强化机制,使其变得越来越难以摆脱。
  •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经济体并没有经过真正深度的、痛苦的调整,仅靠扩张性宏观刺激政策度过困局。但很可能正是由于缺乏真正深层次的调整,才导致了目前长期性停滞的格局,并对传统货币政策理论造成冲击。
  • 由于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比较保守,导致货币政策不得不承担部分结构性职能,因此要准确评估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将结构性因素发挥的作用仔细梳理清楚。

正文

一、世界经济中的“三低两高”现象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持续且不断深化的“三低两高”现象,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与高收入分配失衡。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前所未见,而全球何时能够走出“三低两高”,目前也很难作出判断。

低增长是指世界经济陷入的“长期性停滞”格局。按照常理,在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速应该持续快速反弹。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速在2009年降至-0.1%。虽然该指标在2010年显著反弹至5.4%,但好景不长,从2010年至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从5.4%逐渐下降至2.9%。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该指标进一步下降至-3.5%。造成“长期性停滞”格局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进步速度放缓,或者现有的技术进步未能充分地反映到GDP这一传统指标中;二是经济全球化速度有所放缓。此外,长期性停滞格局也是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崛起的根源之一。

低通胀是指全球通货膨胀水平持续走低。造成低通胀的主要原因来自供给侧而非需求侧。一方面,过去十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为供给侧冲击,因此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保持稳定。另一方面,更高水平的全球化以及数字经济的到来,也使得局部对商品的需求能够通过及时、远程的供给加以满足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