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摘要
正文
2020年10月底出台的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前,全球经济正深陷“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收入分配失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收入不平等有所缓解,但财富不平等明显恶化。一方面,我国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后,回落至2019年的0.465,但依然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另一方面,我国财富基尼系数2020年上升至0.704,即排名前1%的居民拥有30%的社会总财富。能否实现共同富裕,既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也决定了中国能否成功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发展促进了储蓄投资转化与资金信贷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传统认识中,金融业发展将会促进高收入群体的利益,从而可能恶化收入分配。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业有望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
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再分配效应、大力推进金融工具创新、系统强化创新型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这三大方面来发力。
一、发挥金融政策的再分配效应
共同富裕的核心之一是再分配问题。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而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就是要发挥金融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
一是发挥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主要通过三条渠道发挥作用。一是收益异质性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抬高商品价格、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并增加就业。这就有利于以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人群,而对工资变动缺乏弹性的高收入人群影响不大,从而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二是费雪效应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引发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就将导致名义资产负债表发生重估。以高收入者为主体的名义债权人将遭受损失,而以低收入者为主体的名义债务人将从中获益。三是资产负债表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将增加资产负债表受损企业的资产,缓解不利的流动性与通缩螺旋。这有利于中小企业与低收入借款者增加收入,进而缓解收入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与限制杠杆率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实施,那么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将会显著增强。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人民币国际化
需求不足亟需政策支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修复
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总需求不足?
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国际金融方略
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演进、前景 及对我国的影响
东升西降——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表现、成因、应对与前景
通过ESG投资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美国高通胀与货币紧缩:原因、表现、影响与应对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改革举措与潜在影响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特征事实、潜在风险与化解策略
如何在RCEP内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仍需对货币政策范式转换持谨慎态度
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金融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
超低利率的国际实践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