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 张明 刘瑶 时间 2021-09-08

摘要

  • 共同富裕的核心之一是再分配问题,应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一是发挥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二是发挥结构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三是发挥信贷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
  • 推进金融工具创新,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一是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三是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四是积极发展主权财富基金;五是积极发展ESG主题基金。
  • 更好地发挥金融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和使用创新金融工具来促进共同富裕,离不开创新型金融体系的全方位支持。而构建创新型金融体系,需进行系统缜密的顶层设计: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支持金融体系创新;三是审慎渐进推进金融开放;四是强化金融监管。

正文

2020年10月底出台的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奋斗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前,全球经济正深陷“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收入分配失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收入不平等有所缓解,但财富不平等明显恶化。一方面,我国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0.491的峰值后,回落至2019年的0.465,但依然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另一方面,我国财富基尼系数2020年上升至0.704,即排名前1%的居民拥有30%的社会总财富。能否实现共同富裕,既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也决定了中国能否成功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发展促进了储蓄投资转化与资金信贷配置,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传统认识中,金融业发展将会促进高收入群体的利益,从而可能恶化收入分配。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业有望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

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再分配效应、大力推进金融工具创新、系统强化创新型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这三大方面来发力。

一、发挥金融政策的再分配效应

共同富裕的核心之一是再分配问题。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而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就是要发挥金融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

一是发挥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主要通过三条渠道发挥作用。一是收益异质性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抬高商品价格、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并增加就业。这就有利于以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人群,而对工资变动缺乏弹性的高收入人群影响不大,从而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二是费雪效应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引发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就将导致名义资产负债表发生重估。以高收入者为主体的名义债权人将遭受损失,而以低收入者为主体的名义债务人将从中获益。三是资产负债表渠道。扩张的货币政策将增加资产负债表受损企业的资产,缓解不利的流动性与通缩螺旋。这有利于中小企业与低收入借款者增加收入,进而缓解收入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与限制杠杆率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实施,那么货币政策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将会显著增强。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