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足亟需政策支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修复
摘要
正文
一、经济:当前总需求不足问题凸显
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防疫政策放松之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一季度GDP增速4.5%超出市场预期,尤其是前期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服务业部门呈现了较好的修复。然而,经济的环比动能在进入4月之后出现了显著下滑,总需求不足问题逐步凸显,并反映在增长、物价及就业等各项经济指标上。
居民消费复苏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4月18.4%的高点回落至5月的12.7%,但剔除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4月和5月消费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6%和2.5%,显示消费的总体动能仍然较弱。而在结构上,服务消费的表现仍然好于耐用品消费,餐饮消费维持较高增长体现了线下场景恢复的支撑作用;而汽车、房地产相关的耐用品消费表现依然低迷。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疫情疤痕效应,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偏低,共同造成居民消费信心与意愿仍然低迷的现状,也意味着本轮消费的复苏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从年初的5.5%持续回落至5月的4.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跌幅不断扩大,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仅基建投资维持了9%~10%的较高增速。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的连续回落,意味着制造业企业扩张产能和新增投资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与低迷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相一致。此外,4~5月制造业PMI也已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表明制造业呈现景气收缩的态势。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反映的则是房地产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前景预期并未根本改变,再加上当前房地产信贷的放松主要针对头部优质企业,房地产行业整体的投资意愿仍然薄弱。基建投资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值得担忧,原因在于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纷纷凸显,部分地方城投债处于岌岌可危的违约边缘,地方政府在自身财政捉襟见肘的压力之下,可能很难有更多资金对基建投资提供有力的支持。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人民币国际化
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总需求不足?
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国际金融方略
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演进、前景 及对我国的影响
东升西降——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表现、成因、应对与前景
通过ESG投资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美国高通胀与货币紧缩:原因、表现、影响与应对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改革举措与潜在影响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特征事实、潜在风险与化解策略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在RCEP内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仍需对货币政策范式转换持谨慎态度
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金融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
超低利率的国际实践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