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
正文
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分工体系从过去的产业间、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不同工序和环节间的分工,逐渐形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与之相伴,中间品贸易取代最终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形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目前中间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2/3。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链扩张速度放缓,甚至局部出现收缩现象。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与乌克兰危机的多重冲击之下,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与调整,朝着区域化、本地化、碎片化方向发展。
全球产业链重构受到多种力量驱动。第一,逆全球化浪潮与保护主义兴起。美国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事件表明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随着中美竞争加剧,美欧提出“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流,并通过近岸外包、友岸外包降低产业链供应链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美国试图以“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策略增强对中国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贸规则多边机制也朝着区域合作、双边合作方向以及“俱乐部”模式发展,贸易壁垒增加和经贸规则林立导致区域内生产分工网络不断深化,以及区域间产业链合作难度加大。
第二,数字技术变革与数字价值链兴起。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数字技术进步,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兴动力,全球数字价值链增加值不断上升。数字技术开辟了跨国生产新方式,降低了地理空间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从而推动产业链缩短。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需求不足亟需政策支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修复
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总需求不足?
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国际金融方略
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演进、前景 及对我国的影响
东升西降——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表现、成因、应对与前景
通过ESG投资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美国高通胀与货币紧缩:原因、表现、影响与应对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改革举措与潜在影响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特征事实、潜在风险与化解策略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在RCEP内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仍需对货币政策范式转换持谨慎态度
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金融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
超低利率的国际实践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