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RCEP内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
正文
2020年11月15日,经过8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共有包括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15个成员国参与,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形成。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经济复苏乏力、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政治冲突此消彼长等一系列复杂国际环境下,RCEP的签署对于进一步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提升区域整体在国际经贸新秩序中的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目前签署的规模最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RCEP也为中国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创造了广阔空间。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转变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从旧“三位一体”到新“三位一体”的策略转变。2009年至2017年间,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采取鼓励跨境贸易投资结算、大力发展香港等离岸人民币市场、加强央行间双边货币互换合作的旧“三位一体”发展策略。这一策略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过于重视结算职能而忽视计价和国际储备职能、过于重视香港等离岸市场发展而在岸市场开放不足、过于依赖投机需求而缺乏真实需求支撑等问题,导致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容易受到人民币汇率周期性变动的影响,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在人民币处于升值周期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在2011年后快速发展,并于2015年达到阶段性高峰。然而,在2015年“8·11”汇改后,受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中美利差收窄、资本外流管制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渐放缓甚至停滞。
2018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快速回升并超过2015年水平,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渐稳定并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官方外汇储备规模也创下新高。这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表现出与之前不同的发展动向。例如,2018年3月,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原油期货(INE)在上海国际能源中心挂牌交易,开启了大宗商品期货以人民币计价并引入境外投资者的进程;2019年9月取消QFII和RQFII的额度限制,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以及债券通等机制也加快推进;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相比过去更加谨慎,更加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真实需求为基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可以发现,以推动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加快开放在岸金融市场、鼓励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等区域使用为核心的新“三位一体”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策略逐渐清晰明确。
二、在RCEP区域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RCEP的签署在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准入以及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统一规则,降低了企业跨境贸易投资的壁垒和成本,不仅可以为整体的出口贸易和投资注入活力,区域内的商品、服务贸易以及资本、人员流动也将大大增加,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在新周期的推进创造新的机遇和平台。未来,应将RCEP与新“三位一体”发展策略相结合,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人民币国际化
需求不足亟需政策支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修复
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总需求不足?
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国际金融方略
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演进、前景 及对我国的影响
东升西降——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表现、成因、应对与前景
通过ESG投资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美国高通胀与货币紧缩:原因、表现、影响与应对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改革举措与潜在影响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特征事实、潜在风险与化解策略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仍需对货币政策范式转换持谨慎态度
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金融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
超低利率的国际实践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