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国际金融方略
摘要
正文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换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需要在国际金融领域统筹谋划、系统施策,兼顾增长、效率与安全。具体而言,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值得高度重视。
一、国际收支的结构性转变与资本账户开放
未来十年内中国的国际收支可能发生以下结构性变化。一是经常账户顺差规模持续下降,甚至可能转变为经常账户逆差。主要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导致国内储蓄率下降、国内各种要素成本上升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持续升值等。二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余额在顺差与逆差之间频繁波动。三是随着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干预程度的下降,外汇储备规模大致稳定。
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变化可能给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带来如下潜在影响:一是随着经常账户顺差的缩小甚至逆转,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未来可能会更多地面临贬值压力;二是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上升以及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国内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可能明显上升,且跨境资本流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将变得更为显著;三是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将会面临新的转型压力。
中国资本账户的后续开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考虑到未来十年内中国经济与金融面临的内外挑战,资本账户开放仍应秉持审慎、渐进、可控的原则。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还存在明显的优化空间。例如,中国央行应将以数量管理为主的资本流动管理转变为以价格管理为主,适时推出托宾税,且税率可以随着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相应调整。又如,中国央行应该更好地在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与外汇层面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寻求权衡与配合。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十年一个阶段的历程。1994年1月汇率改革的关键词是“汇率并轨”,也即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合二为一,实质是人民币汇率对外一次性大幅贬值。2005年7月汇率改革的关键词是“扩大波幅”,也即逐渐扩大每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区间(由千分之三到百分之二)。2015年8月汇率改革的关键词是“中间价改革”,也即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开盘价)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总而言之,迄今为止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程度也已明显下降。
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距离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或清洁浮动(Clean Floating)仍有一定距离。在激活逆周期因子之后,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透明度与可预测性依然较低。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终将走向自由浮动。从短中期而言,避免汇率大起大落冲击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依然必要。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程度以及提高汇率形成机制透明度,另一方面要避免汇率超调,因此,一种更为理想的过渡性汇率制度是为人民币有效汇率(例如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设置年度宽幅目标区。只要人民币有效汇率没有达到年度波幅的上限或下限,央行就不对汇率进行干预。这种汇率机制能够更好地兼顾汇率的灵活性、透明度与基本稳定。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人民币国际化:六大领域亟待发力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人民币国际化
需求不足亟需政策支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修复
宏观政策如何应对总需求不足?
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演进、前景 及对我国的影响
东升西降——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表现、成因、应对与前景
通过ESG投资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美国高通胀与货币紧缩:原因、表现、影响与应对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改革举措与潜在影响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特征事实、潜在风险与化解策略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在RCEP内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仍需对货币政策范式转换持谨慎态度
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金融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
超低利率的国际实践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