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摘要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经济金融治理现代化、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指明了重要方向和着力点。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演进与重塑
自17世纪中晚期瑞典央行与英格兰央行建立以来,央行制度的演进已经持续了三个多世纪。尤其是20世纪初叶美联储创建以来,历经大萧条、大通胀(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大缓和、大衰退(2007-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各国央行在环境持续变化的挑战中不断“成长”和“成熟”。
尽管央行制度的变化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加以描述,但以下四个方面的演进特征却非常明显:一是从金属可兑换性(作为目标或约束)到法定货币。历史上,法定货币充其量只是应付战争需要的权宜之计,搞不好就是背信弃义。今天,法定货币则以机构信誉或国家信用为基础,是一种信用货币。二是中央银行从私人治理转向公共治理。尽管美联储具有部分私营性质,但没有人质疑其公共治理特征。二战后大多数央行都实施了国有化。三是在国家(或地区,如欧元区)层面的集中支付系统。大型支付系统的国家垄断在20世纪中叶成为国际标准。四是央行职能的扩展。央行不仅要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职能,而且要成为最后做市商——既不局限于救助传统银行和金融中介,还要针对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进行救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十分凸显。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理论思考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需要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思考
经济恢复向好 杠杆率逐步企稳 ——2022年三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
全球金融周期:驱动因子、典型事实 和政策应对
稳字当头优化宏观杠杆率结构
新时代的宏观调控创新
统筹发展和安全:韧性理论的视角
宏观杠杆率与跨周期调节
二季度宏观杠杆率增幅趋缓,结构有所优化
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已成为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实体杠杆率升幅前高后低 金融去杠杆或将告一段落
杠杆率上升幅度回调 经济有望企稳——2019年三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
稳增长与稳杠杆的平衡
助力稳增长 应容忍杠杆率适度抬升——2019年二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
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治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重心偏向稳增长,宏观杠杆率再度攀升——2019年一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