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需要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
摘要
正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提“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财富积累与财富分配的新要求。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凸显出财富积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因此财富分配也是躲不开、绕不过去的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甫一提出,社会上就有了各种讨论,特别是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不利于正确理解二十大报告精神,有必要做出一些梳理和澄清。
一、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只是中国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大报告是在“完善分配制度”环节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显然是针对中国当前的分配状况以及未来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目标而提出的。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全球化加速演进,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中国居民财富积累加快,分化也在加剧。瑞士信贷《全球财富报告2022》显示:中国财富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595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712,随后有所缓和,降至2019年的0.697,但2020年疫情冲击下再度上升至0.705,2021年回落到0.701。最近的一项研究通过富豪榜数据补充部分缺失的高收入人群,所得财产基尼系数进一步提高,达到0.8左右。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分配问题并不只存在于中国。事实上,关注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财富积累机制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之题”。皮凯蒂领衔的《世界不平等报告2022》显示:当前全球收入与财富差距问题非常严重,其不平等程度甚至与20世纪初西方帝国主义的巅峰时期相当。
既然是时代之题,就一定有一些共同的驱动因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笔者将其归纳为“三化”,即全球化、金融化和数字化。
一是全球化。米兰诺维奇在《全球不平等》中绘出著名的“大象曲线”,指出全球化的推进造成了(发达经济体中)“消失的中产阶级”,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在于: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贸易边界的削弱,为追求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更加宽松的税收环境和监管环境,发达国家部分企业选择放弃国内生产,转向海外直接投资以及服务外包,结果削弱了这些国家工人的议价能力,造成工人平均工资下降。而这些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全球雇用了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享受了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甚至获取了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他们的股东和高管获益颇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赢家”。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理论思考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思考
如何建设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经济恢复向好 杠杆率逐步企稳 ——2022年三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
全球金融周期:驱动因子、典型事实 和政策应对
稳字当头优化宏观杠杆率结构
新时代的宏观调控创新
统筹发展和安全:韧性理论的视角
宏观杠杆率与跨周期调节
二季度宏观杠杆率增幅趋缓,结构有所优化
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已成为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实体杠杆率升幅前高后低 金融去杠杆或将告一段落
杠杆率上升幅度回调 经济有望企稳——2019年三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
稳增长与稳杠杆的平衡
助力稳增长 应容忍杠杆率适度抬升——2019年二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
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治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重心偏向稳增长,宏观杠杆率再度攀升——2019年一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