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张晓晶 时间 2023-06-21

摘要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一是着力提升金融的普惠性与包容性。二是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三是促进资本规范发展。
  •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解决好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好实体经济与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如何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这两大难题。
  • 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金融治理,既充分体现出金融发展的政治性,也是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正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塑造中国金融成长、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把握好世界各国金融发展所呈现的规律性认识,更要找准并坚持中国特色,回应中国之题、人民之问。金融发展一般包括金融规模、金融深度、金融稳定(安全)以及金融治理四个维度。通过金融发展,可以提升金融体系效率与金融治理能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以及金融国际竞争力。金融发展不能仅体现在“量”的方面,即规模扩张,更应体现在“质”的方面,即效能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是“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二者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所有这些目标,无论是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和平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这就意味着金融高质量发展要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

着力提升金融的普惠性与包容性。要打破金融“嫌贫爱富”的惯性思维,降低准入门槛,使金融服务触达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帮助他们克服因为没有账户、缺少抵押等原因而无法获得信贷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困难。发展普惠金融,一方面要解决普而不惠问题;另一方面要规范金融科技发展,防止其可能产生的“阴暗面”,使拥抱新技术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起来,促进科技向善,更好地服务社会。

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推进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要发展转型金融,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转型升级。此外,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成效的ESG理念也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环境方面,ESG关注企业的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态、美丽中国的诉求;在社会方面,ESG关注企业的工作环境、供应链标准、慈善活动、社区关系、员工福利等因素,契合人民对协调、共享发展的诉求;在治理方面,ESG关注企业的商业道德、反竞争行为、股东权益保护等因素,契合人民对公平竞争、自身权益保护的诉求。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