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作者 曾刚 时间 2020-01-10

摘要

  •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与实体经济的下行及结构调整相对应,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开始持续上升。2017年之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用风险稳中有降,而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还在持续上升。
  • 目前,影响中小银行信用风险主要因素包括所在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监管政策,以及中小银行自身经营理念、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风险处置能力等。
  • 为化解中小银行信用风险,需要打造其核心能力。一是聚焦主业,及时调整经营发展理念,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准确辨识风险所在,并实现有效的分类管理;三是加强内部协调与外部合作,提升信用风险处置能力。

正文

2009年以后,中国的债务水平持续攀升,尤其是企业部门的财务杠杆,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速。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增长则从2012年以后持续下滑。债务不断累积,对应的却是投资回报逐步降低,企业的利润难以产生足够的现金回流以覆盖融资成本,导致企业的偿债压力开始增大,对银行而言,这意味着信用风险的持续上升。

一、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与实体经济的下行及结构调整相对应,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也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持续上升,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并一直持续至今。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2.24万亿元,接近2011年末数据的6倍,不良贷款率1.8%,较2011年末上升了0.81个百分点。

从增速上看,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在2017年之后趋于平稳,但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分化日益明显。自2017年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用风险稳中有降,前者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小幅的“双降”,后者则“一升一降”,不良贷款余额小幅上升,但不良贷款率出现了下降。而与此同时,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还在持续上升。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末的1.48%上升至2019年6月末的2.3%,上升了85个基点(BP),同期不良贷款余额则从1498亿元上升到3771亿元,上升了一倍有余;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末的2.49%上升至2019年6月末的3.95%,并曾在2018年中达到4.29%,同期不良贷款余额则从2349亿元大幅上升至5866亿元。

二、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挑战

一是受所在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影响。本轮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上升主要源自于实体经济增速的下行和经济结构调整,风险暴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特征,主要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以及这些行业相对聚集的区域。从上市银行的数据看,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9.75%)、制造业(不良贷款率4.8%)和住宿餐饮(不良贷款率2.93%)是信用风险相对突出的几个行业。中小银行业务开展的地域范围相对狭窄,如果区域经济调整剧烈,必然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上升。目前,中小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分化。结构调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区域,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较为突出;而实体经济运行良好的地区,中小银行的运行状况则相对较好,信用风险已显著改善,部分银行已出现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曾刚的相关研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