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伦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摘要
正文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运用一方面有效扩大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使得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中指出,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由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的阶段。数字普惠金融所服务对象本身就是社会中“微弱群体”,将其纳入到金融服务的体系中,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平性,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之一。而数字普惠金融伦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金融的不平等性,因此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可能衍生出的复杂多样的金融科技伦理问题与潜在风险,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
一、数字普惠金融伦理的概念
伦理学主要关注和研究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涉及福利、职责、个人权利、公平、诚信、尊严等六大要素,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同法律规范相比,伦理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强制力来源更多的是一种被规范主体的精神认同,而非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实施。金融伦理作为伦理学在金融行业中的运用,主要是指适用于广义金融活动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涉及从业人员的个人伦理问题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伦理问题。
金融伦理的核心在于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其主要是指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或数字技术为被正规金融部门排斥或服务不足的人口,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而数字技术本身作为一个中性概念,其在与普惠金融融合的过程中带来正向效应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诸如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信息泄露、数字鸿沟、垄断等伦理问题。因此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伦理而言,不仅包括传统金融伦理,还包含数字技术运用中的金融科技伦理。金融科技伦理作为伦理学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运用,是一种更加灵活和柔性的规则和标准,可以被简单理解为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这些机构内的从业者所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完善融担增信体系,推动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释放技术、数据要素潜力提升科创金融能级
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实施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发展的重点
困与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完善银行永续债市场,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省联社改革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
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银行理财 子公司转型提速
碳中和债逐渐升温,推动绿色债券市场 快速发展
零售类不良批量转让破冰,特殊资产市场 迎来全新机遇
信托公司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加快 助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回归本源
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消费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引导和支持金融行业服务疫情防控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是真正的金融支持实体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进一步规范资产分类标准 意在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
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