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联社改革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
摘要
正文
随着2010年农信社商业化改制的开始,原来农信机构的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市场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作用不断强化的背景下,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与农信机构发展的需要之间,特别是省联社对于辖内农信机构的全方位管理与农信机构自身公司治理的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与逻辑
农信社一直以来都是农村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通过社员之间的信用互助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融资需求。此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农信社的管理权也经历数次变更,自主经营的权利遭到破坏,同时也偏离了原来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则。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此后农信社一直作为其基层机构,在其领导下开展农村金融业务。1996年,为实现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转型以及强化农信社的合作属性,农信社正式与农业银行脱钩,转为作为独立法人经营的金融机构,由人民银行直接承担对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尽管“脱钩”增强了农信社的经营独立性,但同时也暴露和加剧了农信社的风险和短板。农信社在与农业银行“脱钩”时被转嫁了较大的历史包袱,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大量乡镇企业亏损、转制和“逃废债”,全国各地出现大量农信社经营不善和亏损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开启了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其中农信社的管理体制是此轮改革的重要内容。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完善融担增信体系,推动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释放技术、数据要素潜力提升科创金融能级
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实施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伦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发展的重点
困与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完善银行永续债市场,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银行理财 子公司转型提速
碳中和债逐渐升温,推动绿色债券市场 快速发展
零售类不良批量转让破冰,特殊资产市场 迎来全新机遇
信托公司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加快 助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回归本源
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消费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引导和支持金融行业服务疫情防控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是真正的金融支持实体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进一步规范资产分类标准 意在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
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