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银行理财 子公司转型提速
摘要
正文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净值化转型已进入冲刺阶段,理财子公司也逐渐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角。预计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理财子公司将成为银行资管业务的主要载体,银行理财行业的发展也将步入全新的阶段。随着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完毕,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经营状况随之浮出水面。
一、理财子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
综合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情况来看,2021年上半年,理财子公司运营状况具有以下特征。
(一)整体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
在已公布的上市商业银行半年报中,有18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理财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整体来看,这18家上市银行理财子公司全部实现盈利,总盈利额为101.18亿元。理财子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包括投资管理费和销售服务费,其中,投资管理费包含固定管理费和浮动管理费。2021年上半年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出现明显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理财子公司新发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承接母行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产品管理规模大幅上升,使得净利润增速也大幅提升。
(二)单个理财子公司盈利能力差别较大
2021年上半年,在已披露业绩的18家理财子公司中,兴银理财业绩最为突出,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9.83亿元,较2020年全年利润增加6.38亿元,增幅达47.43%,一举成为2021年上半年“最赚钱理财子公司”。
从母行类型来看,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业绩”相对优异。18家理财子公司中,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排名前五的均为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分别为兴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和光大理财,分别实现净利润19.83亿元、15.57亿元、9.9亿元、8.20亿元、6.91亿元。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排行榜榜五之后,才是6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排名依次为交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银理财、中邮理财、工银理财,分别实现净利润6.06亿元、5.85亿元、5.29亿元、4.85亿元、4.47亿元和3.33亿元。其中,建信理财净利润同比增幅较高,超过300%。六大国有银行的理财规模不输股份制银行,但盈利能力差距还是较为明显。
(三)理财市场集中度大幅上升
理财产品规模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共有11家A股上市银行理财子公司披露了理财产品规模,合计达到10.09万亿元。其中,招银理财以2.64万亿元位居首位,较上年末增长7.76%,且均为表外理财产品;兴银理财规模达1.6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2%;工银理财、农银理财的产品规模也在万亿以上。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80万亿元。按规模计算,上述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贡献了接近全市场一半的理财产品规模。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时限逐渐临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全部纳入子公司,从现有情况来看,新增理财子公司数量有限,理财市场集中度或将继续提升。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完善融担增信体系,推动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释放技术、数据要素潜力提升科创金融能级
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实施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伦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发展的重点
困与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完善银行永续债市场,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省联社改革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
碳中和债逐渐升温,推动绿色债券市场 快速发展
零售类不良批量转让破冰,特殊资产市场 迎来全新机遇
信托公司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加快 助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回归本源
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消费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引导和支持金融行业服务疫情防控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是真正的金融支持实体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进一步规范资产分类标准 意在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
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