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作者 曾刚 时间 2020-09-14

摘要

  • 鉴于违约风险已不仅限于银行业表内的信贷资产以及前置风险管理时机的必要性,特殊资产的管理范围从传统不良资产进而延伸至具有潜在风险的银行表内关注类贷款,以及金融市场和非金融企业中的困境资产。
  • 随着特殊资产行业中投资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行业协作发展趋势凸显。除一、二级市场参与者外,交易平台、律所、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也涉足其中;现阶段的处置围绕价值发现、价值提升和价值实现等关键环节,新增加了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资产置换、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模式。
  • 政策层面统筹一、二级市场,需确保一级市场发挥银行和AMC在特殊资产领域的专业能力,在二级市场重点推动特殊资产交易平台的发展,总体上从融资、投资到退出环节为特殊资产管理行业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正文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深化,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信用风险集中暴露,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增长,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持续上升

进入2020年之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用风险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4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4%,较上季度末增加0.0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上升态势

为及时化解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监管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推动银行业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步伐,督促银行加大不良贷款的核销和处置。银保监会预计,2020年全年银行业将要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而明年的处置规模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一、从传统狭义的银行不良资产到广义的特殊资产

在我国,由于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参与银行不良资产交易业务需要持有特定的牌照(如AMC),因此,人们在提及不良资产或不良贷款时,基本都局限在银行业层面。但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再继续局限在银行业探讨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真实风险状况。与之相关的顶层政策设计,也可能因为关注范围狭窄,而难以充分发挥不良资产行业对化解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的真正功能。

首先,违约风险早已不局限于银行业表内的信贷资产,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如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租赁、保理、典当等)以及各类资管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产品、证券资管、私募等),同样存在大量违约的风险。以信托业为例,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6月末,信托产品风险项目1626个,涉及金额达6431亿。除金融机构外,金融市场中的证券质押、债券违约等风险近年来也快速增长,并对一些企业的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民间金融活动(如P2P)也造成了相当数量的违约资产,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P2P未追回的资产仍有8000亿之多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曾刚的相关研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