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摘要
正文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深化,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信用风险集中暴露,银行业不良资产持续增长,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持续上升。
进入2020年之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用风险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4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4%,较上季度末增加0.0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上升态势。
为及时化解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监管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推动银行业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步伐,督促银行加大不良贷款的核销和处置。银保监会预计,2020年全年银行业将要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而明年的处置规模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一、从传统狭义的银行不良资产到广义的特殊资产
在我国,由于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参与银行不良资产交易业务需要持有特定的牌照(如AMC),因此,人们在提及不良资产或不良贷款时,基本都局限在银行业层面。但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再继续局限在银行业探讨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真实风险状况。与之相关的顶层政策设计,也可能因为关注范围狭窄,而难以充分发挥不良资产行业对化解风险、提高金融效率的真正功能。
首先,违约风险早已不局限于银行业表内的信贷资产,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如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租赁、保理、典当等)以及各类资管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产品、证券资管、私募等),同样存在大量违约的风险。以信托业为例,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6月末,信托产品风险项目1626个,涉及金额达6431亿。除金融机构外,金融市场中的证券质押、债券违约等风险近年来也快速增长,并对一些企业的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民间金融活动(如P2P)也造成了相当数量的违约资产,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P2P未追回的资产仍有8000亿之多。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完善融担增信体系,推动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释放技术、数据要素潜力提升科创金融能级
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实施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伦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发展的重点
困与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完善银行永续债市场,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省联社改革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
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银行理财 子公司转型提速
碳中和债逐渐升温,推动绿色债券市场 快速发展
零售类不良批量转让破冰,特殊资产市场 迎来全新机遇
信托公司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加快 助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回归本源
消费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引导和支持金融行业服务疫情防控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是真正的金融支持实体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进一步规范资产分类标准 意在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
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