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作者 曾刚 陈晓 时间 2022-11-07

摘要

  • 零售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是目前零售类不良资产最彻底的卖断途径。相对于其他处置手段,商业银行不再需要按照“账销案存”模式管理,极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且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后,商业银行报表得到直接改善。
  • 商业银行面临客户群日益多元化、合规监管要求显著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上升的复杂经营环境,开展批量转让业务仍面临多个挑战。第一,批量转让面临如何满足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避免债务人投诉的难题。第二,目前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存在多个操作环节,客观上会加剧银行操作风险。第三,转让后处置仍面临多种技术问题,影响了交易双方积极性。
  • 对于未来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的发展,一是可适度扩大让方的范围,但暂时不宜扩大受让方的范围;二是研究优化相关政策,调整当前适用性不强或具有更优技术方案的内容;三是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业务夯实基础

正文

2021年年初,为进一步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银保监会正式印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2126号,以下简称《通知》),准予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试点开展零售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各试点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该项业务,试点工作呈现全面铺开、重点突破的现状。

一、试点的情况

目前,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和181家分支机构、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和222家分支机构都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独立开通了账户。同时,5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和109家分支机构以及49家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也完成了开户。

根据银登中心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共有99个零售类批量转让资产包挂牌,债权金额合计181.62亿元,其中本金合计58.74亿元,涉及债务人32100户、资产72413笔。平均来看,单个资产包规模达到1.83亿元,但实际上各包规模差异较大,最大金额达到15.62亿元,最小的仅有55.6万元。从资产类别来看,涵盖了各类零售无抵(质)押贷款,近百个资产包中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个人消费和经营混合以及信用卡透支资产4大类别分别有3125375个资产包;从转让债权总金额看,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最大,合计85.39亿元,占比47.0%,而信用卡透支仅8150万元;从资产质量看,各资产包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961天,也即5.37年,整体属于逾期时间较久、清收难度较大的资产。借款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5.14岁,从收入增长水平来看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借款人的加权平均授信额度高达33.92万元,从授信水平来看相对较高,户均欠款金额达到56.58万元,平均金额较大。已诉讼客户数为29674户,占全部借款人的92.44%,说明多数债务已进入司法催收流程。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曾刚的相关研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