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规范资产分类标准 意在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
摘要
正文
4月30日,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暂行办法》是对2007年银监会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修订和扩充。
《暂行办法》扩展了风险分类的范围,将原来的“贷款”拓展到“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资产”,提出了风险分类的核心依据是“信用减值”,细化了风险分类的量化标准,明确了风险分类划分与逾期天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强调风险分类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债务人主体的资信情况。《暂行办法》对重组资产的定义、风险分类划分及观察期等安排进行了细化,填补了实务中通过重组资产掩盖不良的监管漏洞。为确保《暂行办法》的实施,对新业务进行“新老划断",新发生的业务按照《暂行办法》执行,存量资产要求在2019年12月31日前全部按照《暂行办法》进行重新分类。
一、《暂行办法》出台的背景
一是适应中国银行业的创新实践。过去一段时间中,随着银行业创新加速,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种类日益丰富,非信贷类产品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但现行的风险分类主要针对信贷类产品,对非信贷类产品的覆盖不全面,不能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尽管2007年的《指引》提到了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也应进行五级分类,银监会2016年10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也要求开展非信贷资产分类,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对非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执行并不到位,多数商业银行将非信贷资产“一刀切”,划分为“正常类”,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暴露不充分,不利于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是落实国际监管规则的最新变化。次贷危机之后,相关国际监管规则,包括巴塞尔委员会2017年4月发布的《审慎处理资产指引一一关于不良暴露和监管容忍的定义》,对不良资产和重组资产重新进行了界定,明确了逾期天数和风险分类之间的关系。此外,2018年开始实施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9对金融资产减值釆用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根据资产信用风险的恶化程度将金融资产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适用不同的减值计提方法。此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既对国际监管规则进行了吸收和借鉴,也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保持了一致。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完善融担增信体系,推动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释放技术、数据要素潜力提升科创金融能级
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实施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伦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发展的重点
困与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完善银行永续债市场,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省联社改革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
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银行理财 子公司转型提速
碳中和债逐渐升温,推动绿色债券市场 快速发展
零售类不良批量转让破冰,特殊资产市场 迎来全新机遇
信托公司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加快 助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回归本源
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消费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引导和支持金融行业服务疫情防控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是真正的金融支持实体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