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几点建议
摘要
正文
一、如何认识互联网贷款?
从发展脉络看,可以把互联网贷款大致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机构线下业务的线上化;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端的线上小微、个人金融服务形成;第三个阶段是互联网企业开始将普惠借贷从线上拓展到线下,同时传统金融机构着力将服务能力从线下客户向线上拓展;进入第四个阶段,互联网贷款形成了金融生态体系,不同类型的机构发挥不同的专业能力,聚合成更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种生态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贷款创新,它依托金融科技搭建统一平台,将信贷业务中的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等节点上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构建为有机生态体系的信贷展业模式。诸多业务参与方在遵循自身经营资质要求和机构间合作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科技研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更便捷的信贷解决方案。
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难点
从监管视角来看,互联网贷款对现有的监管体系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一是很难被纳入以机构为主体的审慎监管框架中。到目前为止,尽管有关监管政策落地传闻时有发生,也引发了全市场的关注,但这些监管政策主要针对持牌机构,且主要基于线下信贷业务的监管思路和规则,既没有全面考虑互联网贷款中,多种类型机构相对复杂的风险承担和专业分工关系,也没有充分反映互联网贷款与传统信贷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尽管从长远来看,功能监管可能更适合互联网贷款,但资管新规式的跨行业统一监管规则,短期很难出现。基于此,我们认为,必须将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视为确定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对互联网贷款进行适度的监管,既鼓励用创新的手段解决普惠金融问题,同时又能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完善融担增信体系,推动中小银行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释放技术、数据要素潜力提升科创金融能级
推进巴塞尔协议Ⅲ实施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伦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发展的重点
困与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完善银行永续债市场,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省联社改革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
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银行理财 子公司转型提速
碳中和债逐渐升温,推动绿色债券市场 快速发展
零售类不良批量转让破冰,特殊资产市场 迎来全新机遇
信托公司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与路径
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个人征信市场化进程加快 助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金融回归本源
从银行不良资产到特殊资产:更有效地管理整体金融风险
消费金融助力“双循环”发展
引导和支持金融行业服务疫情防控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是真正的金融支持实体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进一步规范资产分类标准 意在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