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作者 曾刚 李重阳 时间 2019-06-21

摘要

  • 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开放银行的实践起步略晚,但基于“开放”“共享”“生态”理念的金融展业新模式已经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更早、更全面地进行了实践。
  • 未来,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将构成共生共存的金融生态圈,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银行实践在我国可能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包括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金融科技公司的跨界竞争、银行自身能力的限制等。
  • 短期内,在个别产品层面输出金融服务能力,将产品以API形式嵌入合作方场景,也许是当下大多数银行更优的选择。但长期看,面对可能的开放银行变革,银行应立足自身实际尝试新的商业模式,逐渐改善体系架构、培养核心能力。

正文

开放银行(Open Banking)是一种开放化的商业模式,至少包含用户、服务和模式三个层面的开放,通过与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等其他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及其他业务功能,重构金融生态系统,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一、我国开放银行的实践

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开放银行的实践起步略晚。2018年7月12日,浦发银行推出其无界开放银行API Bank,成为业内首个正式落地的开放银行,开放的功能既涉及直销银行开户、网贷、礼遇平台、出国金融、跨境电商、缴费支付等领域,也包括合作营销、资产能力证明等场景。截至2019年2月底,浦发API Bank已开放接口257个,对接中国银联、京东数科等共计92家合作方应用,日峰值交易量已超百万。除了通过B2B2C、B2B2B的模式融入生活、生产场景,浦发银行还与G端合作,使政府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便民。

浦发API Bank推出以后,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均公布了数字化转型、开放生态的战略思路,同时也催生了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的实践。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是连接众多开放银行与下游用户的中间商,它付费调用开放银行的API,并进一步整合、分析数据,为用户提供更集成化、更优质的金融解决方案。例如,兴业数金(兴业银行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继承了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科技输出业务板块作为主营业务,依靠银银平台十余年的客户积累,力图在资金端连接更多金融机构,在资产端连接更多企业和个人,从而能够依据不同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和征信情况,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贷款资金。

如果我们将视野从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进一步拓展,会发现基于“开放”“共享”“生态”理念的金融展业新模式已经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更早、更全面地进行了实践。例如在普惠信贷领域,一些拥有牌照、数据、技术等核心能力的机构依托金融科技搭建了开放平台,将业务的各个环节解构为获客、数据、风控、资金、增信等独立节点,不同节点上各有所长的机构被连接起来,构建为有机的金融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诸多参与方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科技研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以开放、共享的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产生规模经济。相较于前述“开放银行-第三方平台-用户”的三层结构,这种新型展业模式更加开放多元,我们称之为“聚合模式”。目前,平安普惠、蚂蚁金服、众安保险等机构都是聚合模式的典型实践者。

……

全部内容请详见附件。

曾刚的相关研究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

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